打印页面

首页 > 老黄历二十四节气 寒露的诗句,寒露古诗

寒露的诗句,寒露古诗

一、唐代戴察《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》

诗句:

"萧疏桐叶上,月白露初团。滴沥清光满,荧煌素彩寒。"

赏析:

此诗专咏寒露,以极细腻的笔触捕捉月夜寒露凝结于梧桐叶的瞬间。"萧疏"二字点出深秋桐叶凋零之态,"露初团"生动勾勒露珠渐成的过程。后两句以"滴沥"摹写露珠滑落之声,"荧煌素彩寒"则通过月光下露珠的冷光折射,传递出寒露节气特有的清寒质感。全诗不着一个"秋"字,却通过光影交错的露珠写尽秋夜之寂寥,暗含对时光凝练之美的礼赞。

二、唐代白居易《池上》

诗句:

"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。兰衰花始白,荷破叶犹青。"

赏析:

白乐天以四组叠词铺陈寒露物候:"袅袅"写秋风之柔缓,"凄凄"状露水之寒凉,"衰""白"刻画兰草凋零,"破""青"描绘残荷傲霜。诗句如工笔画般呈现寒露时节草木渐衰而风骨犹存的矛盾统一,既流露对繁华将尽的怅惘,又暗含对生命韧性的礼敬。其中"荷破叶犹青"尤具象征意义,喻示逆境中仍葆生机的处世智慧。

三、唐代元稹《咏廿四气诗·寒露九月节》

诗句:

"寒露惊秋晚,朝看菊渐黄。千家风扫叶,万里雁随阳。"

赏析:

元稹此作紧扣寒露三候特征。"惊"字拟人化表现节气交替的突然性,"菊渐黄"应和"菊有黄华"物候。后两句以宏阔视角展现寒露的社会图景:"千家风扫叶"写尽家家户户清扫落叶的集体劳动场景,"万里雁随阳"则勾勒候鸟南迁的壮阔轨迹。诗句在个体感知与天地气象间建立联结,揭示寒露作为农耕文明时间坐标的重大意义。

四、唐代韩愈《木芙蓉》(题注"寒露日作")

诗句:

"艳色宁相妒,嘉名偶自同。采江官渡晚,搴木古祠空。"

赏析:

韩愈借寒露日木芙蓉的盛开展开哲思。前两句以拟人手法写芙蓉不与群芳争艳的孤高品格,"嘉名偶自同"暗指"芙蓉"与"拒霜"谐音的天然巧合。后两句转入时空咏叹:官渡晚照中的采芙蓉者与古祠空庭形成古今对话,在寒露的冷寂氛围中注入历史苍茫感。全诗将节气观察升华为对永恒与瞬息的辩证思考。

五、宋代柳永《玉蝴蝶》(节选)

诗句:

"水风轻、蘋花渐老,月露冷、梧叶飘黄。遣情伤,故人何在?烟水茫茫。"

赏析:

柳三变将寒露意象融入羁旅情怀。"水风轻"与"月露冷"构成触觉通感,"蘋花老""梧叶黄"则是典型的寒露视觉符号。词人巧妙运用节气物候渲染苍凉意境,使自然之露转化为心灵之露——"月露冷"既是实写寒露节气特征,又隐喻相思之情的清寒彻骨。末句"烟水茫茫"更将个体离愁扩展为天地同悲的宇宙意识。

六、唐代王昌龄《斋心》

诗句:

"女萝覆石壁,溪水幽濛胧。紫葛蔓黄花,娟娟寒露中。"

赏析:

此诗构建了寒露时节的山中禅境。女萝攀岩、溪水朦胧的背景铺垫下,"紫葛蔓黄花"以冷暖色调碰撞出深秋的绚烂,而"娟娟寒露中"五字尤为精妙——"娟娟"既形容花草姿态秀美,又暗喻露珠玲珑剔透,将寒露浸润下的草木转化为具有灵性的存在。诗人通过动静相宜的意象组合,展现寒露节气中万物既凋敝又坚韧的生命张力,折射出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。

七、宋代苏轼《南乡子·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》

诗句:

"万事到头都是梦,休休。明日黄花蝶也愁。"

赏析:

东坡居士在寒露近重阳时借景抒怀。"明日黄花"特指寒露后渐衰的菊花,以蝶见愁的拟人手法,暗示连昆虫都感知到节气转换的残酷。而"万事到头都是梦"的慨叹,将自然物候与人生际遇相映射,揭示寒露作为年光将尽的象征意义。这种"物我同悲"的书写方式,使节气观察升华为对生命规律的深刻领悟。

八、唐代韦应物《送槐广落第归扬州》

诗句:

"江皋寒露尽,宗族少相携。古木云生藓,闲阶鸟下泥。"

赏析:

诗人将寒露意象植入送别场景,开创了"以节气写离情"的新境。"江皋寒露尽"既点明送行时间,又以露水消逝隐喻缘分短暂。后两句通过古木生藓、阶前鸟迹的细节,构建出人去楼空的寂寥空间。寒露的清冷质感与客途的孤寂心境相互渗透,使自然节气成为测量情感温度的标尺。

九、明代唐寅《败荷鹡鸰图》

诗句:

"飞唤行摇类急难,野田寒露欲成团。莫言四海皆兄长,骨肉而今冷眼看。"

赏析:

唐伯虎题画诗中的寒露具有社会隐喻性。前两句描绘鹡鸰鸟在寒露成团的田野急鸣,暗合《诗经》"脊令在原,兄弟急难"的典故。后两句笔锋陡转,借寒露的冰冷质感批判世态炎凉。这种将物候现象与社会伦理相勾连的写法,拓展了寒露诗歌的批判维度。

十、唐代杜甫《倦夜》

诗句:

"竹凉侵卧内,野月满庭隅。重露成涓滴,稀星乍有无。"

赏析:

诗圣以科学家般的精准记录寒露之夜。"重露成涓滴"动态呈现露水凝聚至滴落的过程,与"稀星乍有无"的视觉变化形成时空交响。"竹凉侵卧内"的"侵"字既写寒气渗透,更喻家国忧思萦怀。全诗通过微观物理现象与宏观宇宙视角的切换,展现寒露夜中个体与天地的精神共振。

十一、唐代鲍溶《陇头水》

诗句:

"朔风剪塞草,寒露日夜结。往来陇头水,呜咽无人说。"

赏析:

边塞诗中的寒露凝聚着历史沉重感。"剪"字写北风如刀,与"结"字表现的露水凝固感形成力度对照。陇头流水的呜咽声与无声凝结的寒露构成听觉空白,暗示戍边者被历史遗忘的悲剧。诗句将节气特性转化为时空压缩装置,使寒露成为承载千年征人血泪的文化符号。

十二、晋代陶渊明《和郭主簿二首》其一

诗句:

"蔼蔼堂前林,中夏贮清阴。凯风因时来,回飙开我襟。息交游闲业,卧起弄书琴。园蔬有余滋,旧谷犹储今。营己良有极,过足非所钦。春秋作美酒,酒熟吾自斟。弱子戏我侧,学语未成音。此事真复乐,聊用忘华簪。遥遥望白云,怀古一何深。"

赏析:

虽未直言寒露,但"园蔬有余滋"暗合寒露时节瓜果丰收的物候特征。诗人将节气融入田园生活美学:凯风回飙对应寒露后干燥的南风,新熟春酒呼应寒露酿酒习俗。通过"弱子学语""白云怀古"等场景,构建出寒露时节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范式,开创了节气书写的田园诗派。

十三、唐代李商隐《夜冷》

诗句:

"树绕池宽月影多,村砧坞笛隔风萝。西亭翠被馀香薄,一夜将愁向败荷。"

赏析:

义山诗中的寒露意象充满现代性隐喻。月影环绕的池塘暗示露水凝结的空间,"败荷"成为寒露摧残的具象化符号。诗人将愁绪物化为可被寒露浸透的实体,通过"翠被馀香薄"的嗅觉记忆与"砧笛隔风"的听觉飘渺,构建出冷艳凄美的节气意境。

十四、宋代陆游《剑门道中遇微雨》

诗句:

"衣上征尘杂酒痕,远游无处不消魂。此身合是诗人未?细雨骑驴入剑门。"

赏析:

放翁在寒露细雨中以自嘲完成身份认证。"征尘杂酒痕"的细节暗合寒露时节旅途清冷,细雨浸润的剑门关成为节气与命运的交叉点。诗中"驴背诗人"的经典意象,正是寒露节气中文人羁旅况味的艺术提炼,展现了中国诗歌"节气即命运"的独特叙事传统。

十五、清代纳兰性德《浣溪沙》

诗句:

"谁道飘零不可怜,旧游时节好花天。断肠人去自经年。一片晕红才著雨,几丝柔绿乍和烟。倩魂销尽夕阳前。"

赏析:

容若将寒露的萧瑟美学推向极致。"晕红著雨"暗合寒露打残花的物候,"柔绿和烟"则映射露凝为霜的渐变过程。通过"倩魂销尽"的极致抒情,使寒露不仅是时间节点,更成为刻骨铭心的情感刻度。这种人节合一的书写,体现了清代诗词对节气情感容量的深度开拓。
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a-xingzuo.com/2025/1006/40512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