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老黄历二十四节气 大寒下一个节气
大寒下一个节气

大寒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标志着冬季的结束。在大寒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是立春。立春节气通常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,当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开始。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,立春是四季的起点,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然过去,开始进入风和日暖、万物生长的春季。“立”是“开始”之意,春代表着温暖、生长。古人云:“立春一日,百草回芽”,这一日,天地间虽仍有余寒,但春意已开始萌动,大地即将焕发新的生机。
立春的气候特征立春时节,在北半球,日照时数和强度逐渐增加,气温开始趋于上升,降水也慢慢增多。但对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,立春更多是春天的前奏,意味着万物复苏的开始,而非气象学上春季的开始。
此时,南方地区,尤其是岭南一带,已有早春的气息,气温回升较快,雨水增多。但北方大部分地区,依然处在冬季的掌控之下,天气依然寒冷,甚至雪花纷飞。全国范围内,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,大风降温仍是常客,“倒春寒”现象也时有发生。因此,虽然名为“立春”,但距离真正的春暖花开尚有一段时日,防寒保暖仍是重中之重。
立春三候:春意的萌动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,细致入微地观察了春意的萌发:
一候东风解冻:立春之日,和煦的东风开始吹拂大地,冰雪开始消融,万物开始解冻。
二候蛰虫始振:五日之后,蛰伏在泥土中或洞穴里越冬的虫类,逐渐感受到阳气的上升,慢慢苏醒,但还未出来活动。
三候鱼陟负冰:再过五日,河里的冰开始融化,鱼儿开始到水面上游动。由于水面还有未完全融化的碎冰片,看起来就像是鱼儿背着冰块在游动。
立春节气的习俗作为一年之始,立春的习俗丰富多彩,核心在于“迎春”和“催春”,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迎春:官民共祭的古老仪式:这是立春时节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。据典籍记载,周代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到东郊迎春的仪式。后世历代沿袭,地方官员也会在立春前一日,率众到城东郊迎春,祭祀句芒神(春神),然后鞭土牛(春牛)以示劝农春耕。
打春牛:劝农春耕的象征:“打春牛”又称“鞭春”。仪式上,人们将泥土塑成的春牛打碎,围观民众争抢碎土,将其撒入自家田地,寓意祈求丰收。这个习俗体现了农耕社会对春耕生产的重视。
咬春:品尝春日的生机:立春这天,民间有吃春饼、春卷、萝卜等时令新鲜食物的习俗,称为“咬春”。这些食物通常富含维生素,有助于在冬春之交预防疾病,同时也寓意着咬住春天的气息,迎接新春的到来,给人带来生机与活力。
立春节气的养生立春养生,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着眼于一个“生”字。
在饮食方面,应遵循春季阳气初生的特点,适当食用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,以助阳气生发。如韭菜、葱、香菜、花生、菠菜、豆豉等。同时,要少吃酸性食物,因为酸味入肝,具有收敛之性,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。
在起居方面,应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,做到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”。即适当晚睡(但不宜过子时),早起,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,在庭院或公园里散步,让身体的气血顺畅流通,精神愉悦,以顺应春阳的生发。
在情志方面,中医认为春属木,与肝相应。因此,立春养生重在养肝。要力戒暴怒,更忌忧郁,做到心胸开阔,乐观向上,保持恬静、愉悦的好心态,以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。
立春节气与农业生产立春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。虽然北方大地仍被冰雪覆盖,但立春的到来,意味着春耕备耕工作要提上日程了。
对于南方地区,立春前后是油菜、冬小麦等越冬作物返青生长的重要时期,需要及时中耕、追肥,做好田间管理。华南地区则开始进入早稻播种育秧的季节。对于全国农民而言,立春是开始准备种子、肥料、农具,兴修水利的时候,为接下来的春耕大忙做好充分准备。农谚“立春一年端,种地早盘算”正是这个道理。
大寒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是立春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循环的起点,象征着希望、新生和开始。它虽然未必带来立竿见影的温暖,但却带来了阳气回升、万物复苏的坚定信号。在这个节气里,人们通过迎春、打春牛、咬春等古老而充满生趣的习俗,满怀喜悦地迎接春天的到来,祈愿一年的丰饶与顺遂。同时,立春也提醒人们,要顺应天时,在生活起居和情志养生上做出调整,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,并在农业生产上开始新的谋划。因此,理解立春作为“开端”的深刻内涵,掌握其习俗与养生农事要点,对于我们开启充满生机的一年,具有至关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。
责任编辑:爱星座网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a-xingzuo.com/2025/1007/40572.s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