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页面

首页 > 老黄历二十四节气 霜降是什么时候

霜降是什么时候

秋意渐浓,寒露之后,下一个在秋色斑斓中静候我们的节气,便是霜降了。它通常落在公历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度。霜降,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它的到来,意味着秋日即将谢幕,凛冽的冬天已在不远处徘徊。2025年的霜降节气是在 10月23日

霜降节气的气候特征

霜降时节,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,气温下降显著,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。我国北方地区,尤其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与东北大地,夜间与清晨的气温常常降至冰点或以下。当空气中的水汽接触到同样冰冷的地面或物体表面时,便会直接凝华成细微的冰针,或是六角形的白色冰晶,这便是“霜”。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对此有精准的阐述: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。” 它点明了此时节寒气肃杀、水汽凝结成霜的自然现象。

然而,需要厘清的是,“降霜”并非指霜从天而降,而是近地面水汽遇冷的凝结现象。因此,那些海拔较高、地形开阔、散热条件好的地方,更容易见到银霜铺地的景象。在南方地区,虽然见霜的机会相对较少,但也能明显感到深秋的凉意,草木之上,寒露晶莹,距离结霜也仅一步之遥。

霜降三候的自然物语

智慧的古人将霜降节气细分为三候,每一候都蕴含着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。

一候豺乃祭兽。此时,豺这类肉食动物捕获到猎物后,并不会立刻全部吃掉,而是会将部分猎物陈列开来,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祭祀仪式后再享用。这一行为,被古人视作动物感时而知,准备储藏食物以度寒冬的体现。

二候草木黄落。随着寒气日深,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,此刻纷纷变黄、凋零。秋风扫过,落叶纷飞,为大地铺上一层金黄色的地毯,呈现出一种凋敝与静美交织的深秋画卷。

三候蜇虫咸俯。那些需要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,此时已纷纷钻入洞穴或泥土之中,它们蜷缩起身体,进入蛰伏状态,不再进食活动,以俯卧的姿态静待来年春天的惊雷将其唤醒。

这三候,生动勾勒出霜降时节自然界从动物行为到植物状态,再到昆虫活动的系列变化,完整展现了生命为适应严寒而进行的调整与准备。

霜降时节的农事活动

对于农人而言,霜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农事节点。“霜降杀百草”,严霜能使大部分植物的生长活动停止,但也催生了另一番繁忙景象。

在北方,此时正是抢收晚熟作物如红薯、棉花的关键时刻,必须赶在霜冻造成损害之前完成收获。同时,冬小麦的播种也需抓紧进行,确保其在入冬前能长出健壮的根系,安全越冬。而对于南方的农田,晚稻的收割正进入尾声,油菜的移栽和田间管理则成为当务之急。

此外,一些地区开始为果树和越冬作物进行防寒准备,比如给果树干涂白,或用草席覆盖菜畦,以减轻低温冻害的影响。农谚云:“霜降见霜,米谷满仓”,人们期盼着适时的霜降能带来来年的丰收。

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

围绕着霜降,各地也形成了许多富有意趣的习俗,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“赏红叶”与“进补”。

霜降前后,正是枫树、黄栌等树木叶片变得最为红艳的时期。经过秋霜的洗礼,树叶中的叶绿素分解,花青素显现,层林尽染,漫山红遍,景色蔚为壮观。登高赏红叶,便成了此时节一项极富诗意的民俗活动,人们置身于绚烂的秋色之中,感受自然更迭的壮丽。

而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的民间说法,则凸显了此时饮食进补的重要性。人们认为在秋冬交替之际补充营养,能更好地抵御严寒,滋养身体。在北方,霜降吃柿子是一项传统习俗,认为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厚,味道鲜美,且能御寒保暖、补筋骨。在南方许多地区,则有霜降吃牛肉的习惯,如煲牛腩、煮牛肉萝卜汤等,以求在气温转冷之际补充能量,强健体魄。

除了饮食,在一些地方还有“扫墓”的习俗,类似于寒衣节,人们会在此前后祭扫祖先墓茔,以示怀念,并为逝者“送寒衣”,寄托一份深秋的哀思与牵挂。
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a-xingzuo.com/2025/1020/41497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