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老黄历二十四节气 立冬了吃什么
立冬了吃什么

窗外风声渐紧,枝头最后的几片枯叶也终于飘落。翻开日历,原来立冬已至。古人将这个节气分为三候:水始冰,地始冻,雉入大水为蜃。从这天起,万物开始收藏,阳气潜藏于地下,草木凋零,蛰虫休眠。人类虽不再冬眠,却也需顺应天时,通过饮食调整,为身体积蓄抵御寒冬的能量。
北方饺子南方热补
在北方,立冬吃饺子几乎是铁打的规矩。老话常说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。这习俗源自医圣张仲景,他看到寒冬里百姓耳朵冻烂,便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切碎包在面皮里,做成耳朵形状的热食分给大家。这种食物后来演变成饺子,而立冬吃饺子的传统也延续至今。
北方的饺子馅料在这个时节格外讲究。羊肉萝卜馅最是常见——羊肉性温,能温中暖下;萝卜通气,正好平衡羊肉的温热。白菜猪肉馅也颇受欢迎,经霜后的大白菜格外清甜,与肥瘦相间的猪肉搭配,一口咬下,汤汁满溢,是北方人家最朴实的温暖。包饺子通常全家动手,和面的和面,擀皮的擀皮,拌馅的拌馅,说说笑笑间,冬日似乎也不那么难熬了。
南方虽无吃饺子的传统,立冬进补却更为讲究。在江南一带,立冬这天要吃鸡鸭鱼肉,俗称养冬。老南京人立冬会吃生葱,谓之一日半根葱,入冬腿带风,认为葱性温味辛,能发散寒气,预防冬季呼吸道疾病。而在两广地区,人们立冬必吃羊肉炉、姜母鸭、四物鸡等药膳,用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等中药材与肉类同炖,既美味又滋补。
闽南地区流传着立冬补冬,补嘴空的俗语。家家户户飘出当归鸭、麻油鸡的香气,街头巷尾的食铺也挂出补冬的招牌。这些食物通常加入大量生姜、米酒,食后浑身暖洋洋的,正是南方湿冷冬天里最好的慰藉。
汤羹暖胃更暖心
立冬之后,一碗热汤的价值无可替代。在寒意渐浓的夜晚,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羹,不只是温暖了肠胃,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。
萝卜排骨汤是这时节的上佳选择。民间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。白萝卜能清热生津、消食化滞,与排骨同炖,汤汁奶白,萝卜吸收了肉汁的精华,变得柔软清甜。一碗下肚,额角微微出汗,浑身的寒气似乎都随着这热气消散了。
对于体质虚寒者,当归生姜羊肉汤更为适宜。这道源自《金匮要略》的药膳,将羊肉的温补、当归的补血、生姜的散寒完美结合。炖煮时满室飘散着药材与肉香混合的独特气息,喝上一口,从舌尖暖到心底。
山药鸡汤也是立冬时节的常见汤品。山药健脾益胃,鸡肉温中益气,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在冬季进补。炖好的鸡汤表面浮着一层金黄色的油花,山药绵软,鸡肉鲜嫩,喝起来既不油腻又不寡淡,恰到好处地滋润着经过秋燥的身体。
在干燥的北方,银耳雪梨汤更受欢迎。立冬虽已入冬,但北方室内供暖开始,空气干燥,容易上火。银耳滋阴润肺,雪梨生津止渴,加入几粒枸杞,慢火炖成胶质,清甜滋润,正好平衡室内的燥热。
时令食材的自然馈赠
除了这些精心烹制的菜肴,立冬时节还有许多自然馈赠的时令食材,简单烹饪便成美味。
大白菜经过霜打后,淀粉转化为糖分,口感格外清甜。无论是醋溜白菜、白菜炖豆腐,还是作为饺子的馅料,都能吃出冬天的味道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北方人家冬储大白菜是一道风景,成百斤的大白菜堆在院子里,晒几天太阳后收进地窖,便是一冬的蔬菜来源。
白萝卜这时也到了最美味的时候。除了炖汤,还可以切丝凉拌,或者与牛腩同烧。在江南一带,人们喜欢将萝卜晒成干,用盐和辣椒腌制,做成开胃的小菜。这种朴实的食材,却有着通气利水、解毒生津的功效,正是对抗冬季郁热的良药。
红薯在立冬前后大量上市。街头巷尾,烤红薯的香气随风飘散,买一个捧在手里,既暖手又暖心。在家中可以做成红薯粥,或者直接蒸熟食用。红薯能补虚乏、益气力、健脾胃,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预防冬季因活动减少可能出现的便秘。
在沿海地区,立冬是各种海产肥美的时节。黄鱼、带鱼、鲳鱼储存了足够的脂肪准备过冬,肉质尤为鲜美。清蒸、红烧或做成鱼汤,都是补充优质蛋白的好选择。海鲜性多偏凉,烹饪时多加些姜、蒜、料酒,既能去腥又能平衡寒性。
冬笋也在立冬前后破土而出。相比春笋的鲜嫩,冬笋更为厚实脆甜,与腊肉同炒,或用来炖汤,都是难得的时令美味。采挖冬笋需要经验,老农知道如何顺着竹鞭找到刚刚顶松泥土的冬笋,这种适时而食的智慧,代代相传。
饮食之道贵在平衡
立冬进补虽好,也要因人而异。体质偏热的人若盲目进补温热食物,反而容易上火。年轻人身体强壮,不必过早大补;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,可适当温补,但也要注意消化能力。儿童属纯阳之体,过度进补可能导致积热,反而不利健康。
即使是适合进补的人,也要注意搭配。在食用羊肉、牛肉等温热食材时,可搭配白萝卜、白菜等性凉蔬菜,既能平衡寒热,又能解腻助消化。烹饪方法上,炖、煮、蒸比煎、炸更适合冬季,既能保留食材营养,又不会过于燥热。
地域差异也不容忽视。北方干燥,进补时可多些滋润之品,如银耳、百合;南方湿冷,需兼顾祛湿,可加入薏米、茯苓等食材。这种因地制宜的饮食智慧,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。
责任编辑:爱星座网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a-xingzuo.com/2025/1104/43177.s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