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页面

首页 > 老黄历二十四节气 上海人立冬吃什么

上海人立冬吃什么

秋意渐浓,霜风初起,当梧桐叶铺满上海的街巷,这座城市的人们便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,开始为立冬这一节气做着准备。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之下,那份关于“补冬”的古老食俗,依然顽强地根植于上海人的味蕾记忆与生活仪式中,它不仅仅是食物的选择,更是一种顺应天时、滋养身心的生活智慧。

所谓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,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,精准地道出了上海人在这个时节最核心的饮食诉求。经过春生、夏长、秋收,人体的能量仿佛也随着自然节律进入了一个需要封藏与补充的阶段。寒气初临,需要足够的热量与营养来抵御,并为即将到来的严冬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。于是,餐桌上的色彩与内容,悄然发生了转变。浓油赤酱的菜式开始更多地登场,热气腾腾的汤羹成为了饭桌上的主角,一切围绕着“温润”与“滋养”徐徐展开。

在众多滋补佳品中,羊肉无疑占据了立冬餐桌的C位。对上海人而言,立冬吃羊肉,是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。这其中,尤以红烧羊肉最为经典。选用肥瘦相间的带皮羊肉,与萝卜、红枣、桂皮、八角等一同慢火煨炖。当酱油与糖的精华深深渗入羊肉的每一丝纤维,油脂被逼出,与汤汁交融,形成浓郁粘稠的酱汁。成品色泽红亮,酥烂入味,入口即化,羊肉特有的醇厚香气与萝卜的清甜完美结合,既满足了味蕾,又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与蛋白质。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羊肉下肚,仿佛一股暖流自内而外扩散开来,足以驱散任何一丝寒意。

除了红烧,白切羊肉也是老饕们的心头好。这种看似简单的做法,实则更考验羊肉的品质与烹饪的火候。清水煮就的羊肉,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本真的鲜美,肉质紧实而细腻。蘸上一点酱油或甜面酱,送入口中,那份纯粹的肉香便在舌尖缓缓绽放。在许多老字号食肆的窗口前,立冬前后总会排起购买羊肉的长队,这已成为上海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
如果说羊肉是立冬餐桌上的硬核主角,那么一碗精心煲制的汤羹,便是那不可或缺的温柔慰藉。鸡汤,是上海人家中常见的立冬汤品。选用散养的老母鸡,有时会加入香菇、火腿、扁尖等提鲜,放入砂锅中,经过数小时的文火慢炖。期间,厨房里弥漫的浓郁香气,本身就是一种家的温暖信号。炖好的鸡汤,汤色金黄清澈,表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黄油,味道鲜美醇厚。在微凉的夜晚,喝上这样一碗汤,不仅暖身,更觉暖心。

此外,鸽子汤、老鸭汤等也颇受欢迎。这些汤品往往还会根据家人的体质,加入一些常见的药材,如枸杞、黄芪、当归等,以增强补气养血、增强免疫的功效。这种“药食同源”的理念,深深融入在日常饮食之中,体现了上海人精致而讲究的生活态度。

在立冬的餐桌上,米饭也时常会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。糯米饭便是其中之一。将糯米与大米混合,加入咸肉丁、香菇丁、豌豆、栗子等配料一同蒸煮。糯米饭口感软糯Q弹,配料咸香鲜美,既当菜又当饭,吃起来格外满足。糯米本身有温补脾胃的功效,在立冬时节食用,正合时宜。

而在点心方面,酒酿圆子则以其甜蜜温润,为立冬的盛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用糯米粉搓成的小圆子,在加入了酒酿和枸杞的糖水中煮熟。酒酿的微微酒香与酸甜气息,能促进血液循环,带来暖意;软糯的小圆子则提供了扎实的饱腹感。一碗下肚,浑身都暖洋洋的,格外舒坦。

当然,随着健康观念的更新,如今的“补冬”也并非一味追求油腻与高热量的“大鱼大肉”。许多上海家庭在烹饪方式上会更加注重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。例如,在红烧羊肉中会加入大量萝卜以解腻增鲜;在享用丰盛主菜的同时,一定会搭配清爽的绿叶蔬菜;汤品也倾向于清淡原味,撇去浮油。这种既遵循传统又与时俱进的饮食方式,正是海派文化包容与务实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
从一锅热气腾腾的红烧羊肉,到一碗暖彻心扉的滋补鸡汤,上海人的立冬餐桌,承载的不仅是对美味的追求,更是对自然的敬畏,对家人的关爱,以及对健康生活的美好祈愿。当美食与节气相遇,当传统与现代交融,每一口滋味,都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,维系家庭与情感的温暖纽带。
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a-xingzuo.com/2025/1105/43288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