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页面

首页 > 老黄历二十四节气 徐州立冬吃什么

徐州立冬吃什么

一场寒雨一层凉,当街边梧桐的叶子染上焦糖色的边,风里带着北方平原特有的干冽气息,便知道,立冬到了。在徐州这座千年古城,节气从不单是日历上的铅字,它与人的肠胃、与街巷的烟火气紧密相连。这是一个需要食物来标记、来滋养、来慰藉的日子。

冬日的序曲,是由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奏响的。在徐州,立冬不喝羊肉汤,仿佛这个节令就少了魂魄。

天色未明,老街深巷里的羊肉汤馆便已亮起温暖的灯火。大锅里,羊骨与羊肉翻滚着,奶白色的汤汁咕嘟作响,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浓郁的肉香,瞬间便能击穿清晨的寒意。这汤的熬制,颇有讲究,选用本地的青山羊,配以十余味寻常却地道的香料,历经数小时的文武火交替,直至汤色醇白,肉质酥烂。

一碗地道的徐州羊肉汤上桌,先别急着动筷。得撒上一把翠绿的香菜末,再依据个人口味,浇上火红的羊油辣子。那辣子非同一般,是用炼制的羊油泼在辣椒面上制成,异香扑鼻。喝汤,要顺着碗边,小口小口地吸溜,滚烫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,一股暖流立刻从胃里向四肢百骸扩散,额角微微见汗,通体舒泰。再夹起一块蘸满辣油的羊肉,送入口中,肉质软烂而不失嚼劲,鲜香满溢。配上刚出炉的烧饼,或泡在汤里,或一口饼一口肉,扎实而满足。这碗汤下肚,仿佛为身体筑起了一道抵御寒冬的壁垒,徐州人谓之“贴膘过冬”。

如果说羊肉汤是立冬的“硬核”开场,那么一碗朴素的家常饺子,便是这个节日最温情的注脚。

北方人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谚语,在徐州同样深入人心。这天的饺子,馅料虽可随心,但总有些许偏爱。或许是肥瘦相间的猪肉大葱,一口咬下,汤汁丰盈;或是清新爽口的白菜猪肉,带着田间刚收获的清甜。更有的人家,会别出心裁地用胡萝卜、粉条与鸡蛋调成素馅,也别有一番风味。

立冬的饺子,吃的往往不只是味道,更是那份围坐一起的氛围。从和面、擀皮到调馅、包捏,一家人分工协作,说说笑笑。孩子们也凑在一旁,学着大人的样子,捏出形状各异的“作品”。当一盘盘元宝似的饺子在沸水中沉浮,最终白白胖胖地捞出锅时,满屋都弥漫着幸福的热气。这顿饺子,是团圆,是慰藉,它用最寻常的方式,将家的温暖牢牢包住,储存在每个人的心间。

在物资不甚丰裕的往昔,立冬更是储备过冬食物的关键节点。许多老徐州人家里,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冬藏习惯。

腌制咸货便是其中之一。选在立冬前后,天气转冷又未至严寒,正是制作咸肉、香肠的好时机。将新鲜的猪肉用炒过的花椒盐细细揉搓,层层码放在陶缸里,压上石头。待时日足够,取出晾晒在屋檐下,北风会带走水分,也将阳光的味道封存在内。待到深冬,切下一段咸肉或香肠,无论是蒸饭还是炒菜,那咸鲜醇厚的滋味,便是整个冬天扎实的底气。

储存大白菜,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。过去,家家户户都会成百斤地购买徐州本地产的青梗大白菜,在院子里、阳台上码放得整整齐齐,像一座座绿色的小山。这白菜耐储存,是整个冬天餐桌上的主力,可炖、可炒、可做馅,亦可渍成酸菜,变幻出无穷花样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准备工作,蕴含着前人顺应天时、未雨绸缪的生活智慧,也让立冬这个节气,多了一层务实而厚重的色彩。

当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徐州的立冬之味又从家庭走向了更广阔的市井江湖。

各色餐馆人声鼎沸,火锅无疑是今晚的绝对主角。无论是麻辣奔放的川味火锅,还是底蕴深厚的老北京涮肉,抑或是本地风味的羊肉火锅,都坐满了为庆祝立冬而相聚的人们。翻滚的红油,蒸腾的白气,交错的光影,构成一幅活色生香的冬日夜宴图。锅里涮着肥牛、毛肚、虾滑,杯里斟着暖身的酒水,谈笑声、碰杯声、锅底的沸腾声交织在一起,驱散了冬夜的寂寥。

而在一些老街巷,或许还能寻见卖烤红薯或糖炒栗子的摊子。那焦糖色的红薯,掰开来是金黄淌蜜的瓤;刚出锅的栗子,油光锃亮,香甜软糯。捧一包在手里,既是暖手炉,也是甜入心脾的零嘴,为徐州的立冬画卷,添上了最后一丝甜美而温暖的笔触。
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a-xingzuo.com/2025/1107/43422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