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老黄历传统节日 记者节感悟
记者节感悟

又是一年秋风起,在这个属于记者的日子里,我坐在电脑前,屏幕的微光映着略显疲惫的脸。窗外是寻常的市井声,而我的思绪却飘向了那些带着采访本和相机奔跑的日日夜夜。这个职业,与其说是一份工作,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修行,它让我在记录时代的同时,也不断重新认识自己,理解何为真实,何为责任。
笔下的重量
刚入行时,前辈把一本厚厚的采访本递到我手里,封皮已经磨损,页角卷起。他说:“记住,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有重量。”那时我似懂非懂,只觉得手握钢笔的感觉很神圣。
直到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。城郊的旧厂房在连日大雨中倒塌,压住了住在里面的几个流浪者。我和摄影记者赶到时,救援人员还在废墟中寻找生还者。雨水顺着安全帽的边缘流进衣领,冷得刺骨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,我遇见了一位老人——他唯一的家当都被埋在了下面。他说话很慢,方言很重,我需要很费力才能听懂。他说那里面有一张女儿的照片,女儿很多年前去南方打工,再也没有回来。
我没有打断他,尽管截稿时间像鞭子一样抽在背上。他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说了半个小时,关于女儿小时候如何乖巧,如何在他生病时整夜守在床边。后来这篇报道见报了,占据的版面很小,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。有读者专门找到报社,说要帮老人重建一个家。
那一刻,我明白了前辈那句话的含义。笔下确有千钧重——那不是文字的重量,而是人生的重量。每一个被记录的故事背后,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命运中的沉浮。记者手中的笔,不该是冷冰冰的工具,而应是传递温度、承载尊严的桥梁。
真相的多棱镜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真相”似乎成了最稀缺又最泛滥的商品。刚做记者时,我天真地以为真相就像埋在沙里的贝壳,只要足够耐心,总能完整地挖出来。后来才发现,真相更像是一颗多棱的钻石,从不同角度看去,会折射出不同的光芒。
记得一次关于旧城改造的采访。开发商给我看精美的规划图,讲述着未来这里的繁华景象;拆迁户拉着我的手,指着一砖一瓦诉说三代人的记忆;政府官员拿出红头文件,一条条解释政策的合法性与必要性;而历史文化学者则痛心疾首,说这里每一条巷弄都承载着城市百年的脉络。
那天晚上写稿时,我对着空白的文档坐了许久。每一个人的叙述都是真实的,但每一个人的真实又如此不同。最后我没有选择非黑即白的立场,而是让这些不同的声音在文章中对话、碰撞。编辑说这样写“不够有力”,但我坚持了——因为我相信,真正的客观不是假装自己没有立场,而是诚实地呈现世界的复杂性。
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,记者的价值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,更应该是信息的梳理者、不同声音的平衡者。我们不是真理的垄断者,而是求真路上的同行人。
时代的记录者
做记者第十年,我换过几个采访领域,从文教到社会新闻,再到时政。不变的是,我们始终在记录这个国家前行的足迹。
翻看自己多年前的采访笔记,那些泛黄的纸页上,记录着第一条地铁开通时市民好奇又兴奋的脸,记录着边远山村第一次通公路时老人的眼泪,记录着科技创新企业从车库起步到走向世界的历程。这些看似零碎的片段,拼凑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肖像。
有一次整理资料,我发现自己竟然在十年间采访过同一个家庭三次。第一次是他们在破旧的平房里为孩子的学费发愁;第二次是他们搬进保障性住房,女主人兴奋地给我看新厨房;第三次是他们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,开办的农产品电商做得风生水起。这个普通家庭的变迁,不正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吗?
作为记者,我们是幸运的。我们站在第一线,亲眼见证并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。我们的笔,既写下进步与成就,也不回避问题与挑战。因为真正的爱国,是既为她的成就欢呼,也为她的不足忧思,并相信她会在不断自我完善中走向更好的明天。
在路上
记者节这一天,我的手机里收到了很多同行发来的祝福。有的在偏远山村采访扶贫项目,信号时断时续;有的在疫情一线,穿着防护服记录医护人员的坚守;有的在重大工程现场,机器轰鸣声中敲打键盘。
这个职业注定与安逸无缘。我们总是在路上,在新闻发生的地方。风里雨里,白天黑夜,只要有需要,我们就会出发。鞋底沾着泥土,笔下带着露珠,心中装着读者。
桌上的茶已经凉了,我重新续上热水。窗外,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,每一盏灯下都有自己的故事。而我和我的同行们,将继续奔走在这些故事之间,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,一个冷静的观察者,一个温暖的传递者。
责任编辑:爱星座网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a-xingzuo.com/2025/1107/43429.s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