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页面

首页 > 老黄历传统节日 十月初一寒衣节

十月初一寒衣节

深秋的风卷起落叶,在巷口打着旋儿。空气中飘来淡淡的烟味,混杂着焚烧纸钱特有的焦糊气息。夜色渐浓,三三两两的人提着鼓囊囊的塑料袋,走向十字路口的角落。他们用粉笔或石块在地上画着不闭合的圆圈,口中念念有词,然后蹲下身,点燃那些印着各式寒衣图样的纸帛。火光跳跃,映着一张张肃穆的脸。这是农历十月初一的夜晚,一个古老而沉静的节日——寒衣节。

寒衣节,与春季的清明节、秋季的中元节,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“鬼节”。然而它的氛围,与清明踏青的生机、中元思亲的悲戚,又有所不同。它发生在万物凋零、寒气渐深的时节,更像是一种跨越生死的牵挂,一次对另一个世界的温暖投递。

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代。《诗经》中已有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的记载。彼时,农历九月,霜降伊始,朝廷便开始向官员发放冬衣,民间也效仿此举,为家人制备寒衣。这种基于农耕文明的生活智慧,逐渐与对祖先的追念相结合。据传,秦代孟姜女为修筑长城的丈夫千里送寒衣,寻至长城脚下,得知丈夫已死,痛哭之下,城墙崩裂,露出丈夫尸骸。孟姜女将寒衣焚化,棉衣随青烟送达亡夫。这个凄婉的传说,为寒衣节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内核,使得“送寒衣”这一行为,超越了物质的层面,成为连接生死、传递哀思的象征仪式。

在古代,这个节日有着一套严谨的习俗。官府要休息,士兵得发放冬衣,集市上则有各式各样的冥衣出售,称为“冥衣铺”。人们用五色纸剪成衣裤形状,夹裹些棉花,意为让亡者抵御阴间的寒冷。富贵人家排场更大,会请僧道做法事,超度亡灵,称为“荐亡”。而普通百姓,则在门前或路口简单焚烧,心意却同样虔诚。这些习俗,无不体现着“事死如事生”的传统伦理观念。

时至今日,寒衣节的古老仪式在城市与乡村呈现出不同的面貌。

在广袤的乡村,节日的氛围依旧浓厚。傍晚时分,家族的男丁们会聚集到祖坟前,清除坟头的秋草,添上新土,谓之“扫墓”。他们会将精心准备的纸制寒衣,以及印有精美图案的“包袱”(里面装着纸钱元宝),在坟前郑重焚烧。火光燃起,香烟缭绕,长辈会带领晚辈向祖先行跪拜之礼,并低声禀告家中的近况,祈愿祖先在另一个世界安好,并保佑子孙平安。这是一个家族血缘纽带在特定时刻的强化与确认,是乡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。

而在节奏飞快的现代都市,寒衣节的表达方式则变得更为私密与简化。大规模的扫墓活动已不常见,更多的是在夜晚,找一个僻静的路口或河畔,画一个圈,默默焚烧一些买来的、如今已工业化生产的纸制寒衣、鞋帽,甚至还有纸扎的智能手机、别墅汽车。火光映照下,是都市人疲惫面容上难得的沉静与思念。他们或许在低声诉说着生活的压力,或许在告慰逝去的亲人,请他们勿要挂念。这短暂的仪式,成为喧嚣生活中一个情感的出口,一种精神的慰藉。近年来,出于环保与安全的考虑,许多城市提倡文明祭扫,鲜花祭奠、网上追思等新形式也逐渐被接受,但那份为彼岸亲人“送温暖”的核心情感,始终未曾改变。

寒衣节所承载的,远不止于一套民俗仪式。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与情感模式。在传统文化中,死亡并非彻底的终结,而是生命形态的转换。逝去的祖先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,他们依然能感知人间的冷暖,需要子孙的供奉与关怀。因此,在寒气袭人的初冬,为亡者“送去”寒衣,便是一种极其自然、充满温情的举动。这背后,是“慎终追远”的伦理精神,是对生命传承的敬畏,是血脉亲情的绵延不绝。它让生者感到,逝去的亲人并未远离,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依然参与着家族的生命历程。这种观念,极大地缓解了死亡带来的绝对分离的恐惧与悲伤,给予生者以心灵的安抚。

街头巷尾的火焰明灭不定,如同生者与逝者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纽带,在每年的这个夜晚,被短暂而清晰地照亮。它不似清明那般雨丝纷扰,不似中元那般夜色深沉,它带着一份独属于秋冬之交的、清冷而笃定的牵挂。当最后一点火星在夜风中熄灭,化作一地带着余温的灰烬随风轻旋,人们起身,整理衣襟,默默离去。他们为另一个世界送去了抵御严寒的衣物,也为自己在渐冷的世间,存留下了一份来自血脉深处的温暖。这份温暖,足以陪伴他们,走过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。
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a-xingzuo.com/2025/1118/44170.shtml